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法制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红色旅游 >正文

2025年“我们在一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调研报告:基于活态保护的西藏非遗昌都锅庄舞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研究

时间:2025-11-04 来源: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在文化强国战略及非遗保护政策推动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昌都锅庄舞作为藏族“圈舞”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联臂踏歌”的集体形态承载着茶马古道商贸记忆与高原各族群众精神认同。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下,锅庄舞面临传承主体断层、传播渠道单一、文化功能弱化等挑战。本项目以活态保护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探究昌都锅庄舞传承现状,探索符合现代语境的创新实践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二、调研内容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重点考察昌都锅庄舞的传承机制、社会认知与创新实践潜力。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至8月深入西藏自治区,先后在西藏拉萨市、昌都市及周边地区,开展系统性实地调研。

  1.文旅场景调研

  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景区,团队成员对景区管理者、导游及游客开展访谈,了解锅庄舞在旅游场景中的展演形式与受众反馈,收集关于文化体验产品的改进建议。

  2.教育传承考察

  团队成员前往西藏昌都芒康县朱巴龙乡第二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及学生问卷调查,评估锅庄舞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分析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特征。

  3.社区实践记录

  团队成员在芒康县村落参与式观察锅庄舞节庆表演,通过影像记录完整舞蹈流程,并对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梳理传统动作程式、仪式功能与当代适应策略。 

  

  4.数据整合分析

  经过一系列调研,团队结合线上线下问卷数据(总样本量1500份)、访谈转录文本及田野笔记,运用SPSS软件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促进构建传承活力评估指标体系。

三、调研发现

  1. 传承机制面临代际断层

  昌都地区锅庄舞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60周岁及以上占比超过70%,而青年群体持续参与率不足30%。传统口传心授模式受城镇化进程冲击,村落传承链条出现断裂。

  2. 社会认知存在地域差异

非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聚居区受众对锅庄舞的认知多停留在符号化层面(70%的受访者通过短视频碎片化接触),而本地居民虽具备文化亲近性,但仅30%的受访者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

  3. 创新实践初显成效但深度不足

  芒康县学校将锅庄舞融入体育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显著;景区展演虽吸引游客,但同质化严重。新媒体传播(如抖音挑战赛)有效扩大覆盖面,但文化解码浅层化问题突出。

  4. 政策与技术赋能潜力显著

  西藏非遗保护条例为活态传承提供制度保障,数字技术(如动作捕捉数据库)已具备应用基础,但需加强社区参与机制设计,防止“技术替代人文”的倾向。

四、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验证了“社区-技术-制度”三维活态保护模型的有效性:社区维度应建立非遗积分制等激励机制,强化代际传承;技术维度需开发适配的数字工具(如AR教学系统),实现文化基因的精准保存;制度维度应推动《昌都锅庄舞保护条例》立法,明确各方权责。调研成果为非遗保护提供三方面价值:

  • 理论层面:填补藏区舞蹈类非遗系统研究的学术空白,完善活态保护理论范式;

  • 实践层面:提出可复制的“校园微记录+文旅融合”推广方案,为同类非遗项目提供参考;

  • 社会层面:通过挖掘锅庄舞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象,助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五、总结与展望

  昌都锅庄舞的保护需在“本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间寻求平衡。未来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建立动作数据库与虚拟传播矩阵;二是深化教育融合,开发跨学科非遗课程体系;三是完善政策协同机制,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共建格局。作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我们将持续开展“锅庄文化月”“非遗文创开发”等轻量化实践,推动传统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活化再生,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青春力量。

  

报告所属项目名称:基于活态保护的西藏非遗昌都锅庄舞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嘉姝

  


原文链接:http://wlt.xizang.gov.cn/ztzl_69/red_lvyou/202510/t20251028_5067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文化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文化法制网 lywhfa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6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