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旅游文化法制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正文

河南非遗“出海”,青年是破浪者

时间:2025-11-12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昔日,丝绸、茶叶、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如今,马面裙走红海外、彝绣服饰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南阳烙画亮相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

  中国非遗产品正悄然跨越国界,开拓出海渠道、争取更多国际应用场景。

  近日,“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在开封举办,汇聚全国200余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参加,为非遗出海注入了新的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河南非遗如何以创新之姿,开启从“出圈”到“出海”的新征程?

  

  河南非遗“出海”家底厚实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河南3家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并列),印证了其非遗产业化的扎实基础。

  在长期实践中,一批非遗项目已率先敲开国际市场大门,形成独特的出海样本。

  

  作为河南非遗的“老牌代表”,信阳茶叶的出海故事已延续百年。清末民初通过汉口茶港远销欧洲,如今当地茶企将传统炒茶技艺与现代品控结合,开发出适合海外市场的袋泡茶、冷泡茶等新品类,2024年出口额突破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信阳茶叶出口766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两千余名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

  

  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洛阳双元围棋的“双面凸精瓷围棋”凭借其标准化、高性价比和耐用性,已成为欧洲围棋大会、美国围棋大会等国际赛事的指定或赞助用棋。

  此外,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平顶山汝瓷等非遗项目,也通过跨境电商、海外展会等渠道,成为国际市场的“常客”。

  青年正成为“破浪”主力军

  在许昌霍庄村,大量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村中工作。他们有的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不断加强霍庄社火品牌建设,让传统社火道具通过互联网远销全球;有的继承祖辈手艺,坚守在传统工艺制作的路上,通过手中道具过硬的质量、新颖的设计带着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高哲是让非遗焕发青春力量的代表。作为唐三彩新一代的传承人,高哲先后研发出了卡通版人物俑、十二生肖唐三彩,并和动漫公司合作研发了动漫人物联名款唐三彩等众多文创产品,拥抱新潮流,让唐三彩抓住年轻人的心。他还打造了唐三彩研学基地,让孩子们体验制作唐三彩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

  

  “年轻人正在成为非遗‘出海’的主力军。”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广新如是说。在新乡,非遗面塑传承人刘玉伟通过直播展示和研学传播,让面塑艺术跨越国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传承人运用新媒体平台,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河南非遗故事。

  这些新生代传承人不仅技艺精湛,更懂国际传播、善用数字技术,他们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为非遗“出海”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融入当代生活才有生命力

  “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场外,精心打造的“风雅宋韵”生活市集上,以“展、演、售、体验”四维融合的模式,将千年前的宋式生活美学从画卷中请到眼前,成为观众可游、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空间。

  以色彩秀丽、针法细密著称的开封汴绣,已经突破了以往人们心中 “大件绣品、高端收藏” 的印象,在文创领域实现 “小而美” 的创新突破。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出 “汴绣书签”“汴绣小屏风” 等轻量化产品,单价从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洛阳,唐三彩中的马、骆驼等经典造型更加多元化,颜色也更为丰富。在洛阳各大文创店,可爱的三彩小马除了传统配色外,还融入了粉色、水蓝色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莫兰迪色系。

  

  “非遗必须融入当代生活才有生命力。”郭广新认为,产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为非遗找到更多当代应用场景:喝茶是一种场景,办公室陈设是一种场景,年轻人喜欢的挂件、玩具也是场景。“我们需要让非遗元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

  他表示,非遗“出海”概念在实践中具有复杂性,统计时更多被归入“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品”或一般商品。未来应将过去零散、未被归类的文化贸易项目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起来,为这些项目提供集中推广、渠道对接等专业服务。

  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如今跨境电商的订单不断,河南非遗“出海”始终带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

  面对新机遇,唯有以产业化筑牢根基,以创新场景对接市场,以年轻力量注入活力,才能让河南非遗真正出海扬帆。


原文链接:http://hct.henan.gov.cn/2025/11-10/32438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友情链接: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旅游文化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旅游文化法制网 lywhfa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6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